郑乃珖《水乡春色》赏析
水乡春色(国画) 130×68厘米 1956年 郑乃珖 中国美术馆藏
郑乃珖(1911—2005),号璧寿翁,生于福建省福州市。精山水、人物、花卉、翎毛、走兽、青铜器皿、蔬果时鲜等;能工擅写,工写并用;在意境、取材、构图、用线、敷彩、题款诸方面均突破前人藩篱,作出开拓性贡献。
纵观郑乃珖的艺术生涯,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关键时期,由于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,郑乃珖在这近30年坎坷曲折的艺术创作中,完成了大量国画精品,艺术思想走向成熟,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关于文艺的“双百”方针后,郑乃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小高潮。由于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,擅长花鸟画的郑乃珖也有了更好的创作环境,《水乡春色》便作于这一时期。
《水乡春色》在1956年第二届全国美展脱颖而出,震动了美术界,其学生郭自修2000年在《我所认识的老师郑乃珖》一文中回忆道:“1956年全国美展,陕西省送去《水乡春色》,在北京展出时引起轰动,好评如潮,大家惊叹其构图新颖、线条刚劲流畅,在古人同类题材中从未见过。有人提出水仙花根怎么能在土外生长?北方人没有见过大面积水仙田,故出此言。”
师法自然
郑乃珖尊崇“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”的艺术创作理念,多次与友人登华山、翻秦岭,师法自然,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,在大自然中汲取灵感,用生动的笔墨把对生活和自然的感悟记录下来。《水乡春色》可以说是郑乃珖身在西北的寄情思乡之作。福建漳州以水仙闻名于世,郑乃珖将水仙还原于自然之中,一反过去寥落数枝、孤芳自赏的文人画形象,丛丛水仙花于沙石水溪间竞相绽放,错落有致,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景象,歌颂春天、歌颂新社会。
生意盎然
水仙素以雍容端庄的造型和清幽弥漫的香气深得文人喜爱,这幅《水乡春色》借鉴了山水画的布局方法,层层叠叠的花叶错落有致地生长在溪水边,繁而不乱。花叶素雅的着色与根部潺潺的流水,构成一幅动静结合、幽静怡人的景象。这幅水仙画作没有孤寂、萧瑟之感,而是对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蓬勃生命力的表现。
笔法、墨色
郑乃珖创作的另一大特点是兼工擅写,工写兼长。工笔以意笔出之,写意以工笔临之,工写并用。《水乡春色》一画,属其工笔重彩花鸟画。他将赋彩分为两大类,一为写生色彩学,二为装饰色彩学。他吸取徐熙“落笔颇重,中略施丹粉”的传统画法,在《水乡春色》中,直接用墨线表现水仙花朵和枝叶的形态,花瓣处略施淡雅的颜色,枝叶则以淡雅的青绿色渲染和烘托,与花下潺潺的流水赋彩轻重得宜,“叠色渍染”的渲染方法充分表现出水仙花繁密的层次变化,色彩多样而明快。他强调“随心赋彩”,画作的设色全凭当时的心境而定。
他的画作善于对比,又在对比中求调和,《水乡春色》图中造型端庄雍容的水仙花和花下潺潺流动的溪水形成鲜明对比,动静结合又给人以清淡雅逸、赏心悦目之感。郑乃珖的工笔花鸟画用色不局限于中国画颜料,常在画中使用水粉或水彩颜色,打破传统中国画的用色技法,这在当时也是非常不易的突破和创新。
郑乃珖的艺术创作最突出的特点是师法自然,注重写生,从生活中发现灵感。他的创作题材非常广泛,既以花鸟草木、翎毛走兽见长,又有生活中常见的瓜果时蔬,还有前人未曾尝试的水产海鲜、劳动工具等等,可谓无所不能。郑乃珖曾在西安生活了20余年,对西北的自然环境非常熟悉。每逢寒暑假,他又回到故乡福建,那里与西北有着截然不同的自然风貌。他创作了不少水仙花、橄榄、龙眼等南方独有的瓜果时蔬,以及蚶、螺、花蛤等福州特有的水产佳肴,大大丰富了传统花鸟画题材。因此,他的画作既有北方朴实浑厚的壮丽之感,又有南方柔美秀丽的熏染陶冶,具有雅俗共赏的面貌。
郑乃珖的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师法自然、色以赋情的创作理念使得他的艺术作品具有天工与清新的特质,他的艺术作品和创作思想丰富了当代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,不愧为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的一代大师。
- 上一篇:万壑松风图 | 世外桃源里的人间烟火 下一篇:陈之佛绘画收藏流散及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