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分钟让孩子看懂Top30世界名画欣赏,一点也不难
因为一直以来也有在给叮当美术启蒙,所以有意识地去给他搜集一些好的资源,这其中就包括世界名画,来帮助提高孩子的艺术鉴赏力。
曾看过一句话:或许孩子现在还看不懂,但请相信,多年后,不论他走到世界的哪个角落,这些他曾欣赏过的画作,都会让他不由自主的停下脚步,触动内心那个最甜蜜的亲子共赏时光!
网上各大论坛都逛了一圈,但是发现,这些名画合集要不就是介绍的特别官方,要不就是单纯地罗列图片没有介绍。所以花了不少时间在几百幅世界名画中,一而再地精选出既是稀世珍品,又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30幅,用尽可能让看得懂,且印象深刻的语言风格配上了解说。也找到到了名画的现今馆藏,有机会就带娃去现场欣赏原作哦!
欣赏名画好处多多,我就不多说了。这里建议小小孩以欣赏为主,可以给他们美的熏陶,反复看这些作品,以后可以凭印象复写。等孩子到了可以学技法的年龄,可以对着这些杰作临摹,也是学习画法技艺的一种必要途径吧。
分享的这些名画,我们自己可以先了解下,有机会讲给孩子听。
1 达芬奇《最后的晚餐》
1494年 | 文艺复兴
意大利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
《最后的晚餐》是《圣经》里的名典,画过的人不计其数。那为什么达芬奇的最有名呢?
原来,之前的画家都把叛徒犹大画得特明显,一看就招人恨。
达芬奇这幅可不一样,看画的时候,可以和孩子们玩一把“谁是卧底”,一起分析画中人物的肢体语言,看看哪一个比较像坏人。
另外,这幅画还有一个著名的特点,就是透视法。天花板和桌子边的透视线,都能准确汇聚于耶稣的头部。这可是一幅宽9.15米,高4.28米的巨作啊,不得不佩服达老爷的功力!
2 达芬奇《蒙娜丽莎》
1503年 | 文艺复兴
法国卢浮宫博物馆
如果说《最后的晚餐》让达芬奇脱颖而出,那么《蒙娜丽莎》则是让他彻底奠定了江湖地位。
《蒙娜丽莎》的创作时间长达几年,但是画的却是蒙娜丽莎侧身回头的“抓拍”瞬间。
达芬奇用手指沾颜料,再涂到画布上,使颜料轻而薄,这一作画手法被称作“渐隐法”。
他更是解剖了多达30多具尸体,只为更好地展现肌肉的拉伸。
最终呈现在蒙娜丽莎脸上的笑容,果然就像定格一瞬间的永恒,神秘又宁静,一直被模仿,从未被超越。
3 提香《梳妆的女人》
1502年 | 文艺复兴
法国卢浮宫博物馆
提香是文艺复兴后期的色彩大师,他对后世最伟大的贡献,就是让画面有了“色彩”。
比如《梳妆的女人》这幅画,相比脸色“蜡黄”的前辈《蒙娜丽莎》,提香的维纳斯小姐姐,脸上就像有了高级的“彩妆”。
提香是威尼斯人,文艺复兴高峰期的威尼斯富的流油,有钱了,是该臭美了。
这幅《梳妆的女人》从上到下都是戏,可以让孩子们猜一猜,正在梳妆的维纳斯在想什么?后面提镜子的大哥,难道是洗剪吹的“Tony老师”?
4 拉斐尔《西斯廷圣母》
1513年 | 文艺复兴
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博物馆
拉斐尔可是“文艺复兴三杰”里最年轻的“小鲜肉”,颜值高手艺好,年仅37岁就去世了。
“小鲜肉”是怎么进化成“大神”的呢?
原来拉斐尔画的是人人心中最完美的女神——圣母。
在拉斐尔之前,圣母像都是威严的、不可亲近的。
而《西斯廷圣母》中,圣母从云端下凡,要送小耶稣去人间受苦了,脸上的无奈与忧郁,熟悉得像我们自己的母亲。画面的运动感,和饱含的母爱,让人产生特别的精神享受,一举成为圣母像中标志性的经典。
5 拉斐尔《草地上的圣母》
1505年 | 文艺复兴
奥地利维也纳的艺术史博物馆
拉斐尔之后,全世界都被他画的圣母洗脑了,再无人超越。
他可不是简单的“小鲜肉”,不但刻苦钻研技术,还虚心像达芬奇、米开朗琪罗等前辈学习,模仿了大量草稿,画了一系列草地上的圣母像,最后诞生了这张最厉害的《草地上的圣母》。
你看这幅画,是不是让人特别窝心,心情特别宁静?
原来这是稳定的三角形构图,带给人的心理感受。
再加上,日常的红蓝穿搭,朴素的小胖脸,让每一个看画的人,仿佛都回到了妈妈的怀抱。
6 伦勃朗《夜巡》
1642年 | 荷兰画派
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
《夜巡》这幅三米六的大画,现在安静地陈列在荷兰首都的市中心。
画中焦点人物集中,气氛紧张,像在舞台上一样。这种光线运用,被称为“伦勃朗光”
但伦勃朗画完这幅画,就开始倒霉了。这幅画可是民兵队的“全家福“,画上的每个人都是付了钱的,凭什么前面三个这么抢戏?
民兵小哥们一举把伦勃朗搞上了法庭,后来小伦就越来越穷。
而《夜巡》这幅画几百年里也是颠沛流离,在上次为大家推荐的纪录片《旷世杰作的秘密》中,你可以了解到它悲催的历史。7 约翰内斯•维米尔
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
1665年 | 荷兰小画派
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
“只是因为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,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。”
三百多年来,少女的惊鸿一瞥被维米尔定格在一瞬间。
维米尔,梵高和伦勃朗是荷兰三宝。这幅《戴珍珠耳环的少女》,因为寡姐斯嘉丽•约翰逊的电影,名气就更大了。
画面采用黑色背景,珍珠耳环泛着光泽,黄蓝头巾颜色明亮,又不会喧宾夺主,秒杀各路网红明星。
少女表情含蓄又惆怅,一双眼睛欲言又止,似笑还嗔,仿佛黑夜中的一盏明灯,可净化人们的心灵。
8 委拉斯凯兹《宫娥》
1656年 | 写实主义
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
这幅画距今已经有400多年了,不仅毕加索、达利等大师都对它进行再创作,直到今天,大家还在乐此不疲地cosplay。
原来这幅画大有玄机,你可以让孩子仔细观察这幅画,到底画中的主角是谁呢?
是画面中间的玛格丽特小公主?是画名中提到的“宫娥”?还是画面左边正在作画的委拉斯凯兹本尊?
好像画中所有人都在看一个地方,难道是正在看画的我?
放心,委拉斯凯兹已经把答案在画中的镜子里告诉你了。
正是画外的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及其王后。
9 达维特
《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》
1801年 | 新古典主义画派
马尔曼松皇家博物馆
这幅画孩子们以后一定会在课本上看到。
达维特给拿破仑塑造了一个多威武的形象啊,背后是绵延的山丘,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,他脚跨骏马,威风八面。
难怪连拿破仑本人也非常满意,又叫画家多画了好几幅(所以有的图有色差),发给部下一起看。
达维特当时是宫廷画家,把老板画成帅气的“霸道总裁”,是他的本职工作。
他还有一幅更有名的画——《马拉之死》,画的是法国革命领导人马拉遇刺的场景,画中的马拉清秀、安详,就更让人觉得痛苦悲伤,还是等孩子们长大了,再去体会吧。
10 约翰•埃•密莱 《盲女》
1856年 | 拉斐尔前派
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
彩虹那么美,可是她们却看不到。
金黄的大地,鸽子星星点点落在田野上。两个女孩依偎在一起,气氛安宁平静,连蝴蝶都落在了她们身上。
不,最美的彩虹不在眼里,在心里。
这是密莱的代表作。这幅画用色清新明亮,构图采用稳定的三角形结构,有明显“拉斐尔前派”的特点。
当时,密莱还是一位20多岁的学生,因不满成规退学,和两位同学组成了“拉斐尔前派”,推崇拉斐尔之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,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。
11 米勒《拾穗者》
1957年 | 巴比松派
巴黎奥塞美术馆
19世纪以前,西方的油画,不是《圣经》里的典故,就是上流社会的生活。
直到米勒的出现。
看米勒的《拾穗者》,他的真挚、他的悲悯、他的信念,仿佛一道光从1857年穿越过来,照亮内心。你甚至能闻到土地的气息,田野的芬芳。
这些正在拾穗的农妇,甚至连脸都看不清楚,因为米勒画的不是这三位农妇,是那么多的劳作者。正因如此,他的画才会感动那么多人,连梵高早期也大量模仿米勒的画。
从此,憨直的普通人也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身影。
12 马奈《吹短笛的男孩》
1866年 | 印象主义
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
马奈是印象派的奠基人,莫奈、塞尚、梵高的大前辈。
这幅《吹短笛的男孩》,跟马奈本人一样,好像平平无奇,给人的震撼远不如他的后辈们。
但这正是这幅画惊世和叛逆的地方。
在那些要深刻、要意境,画一幅画小半年的“艺术家”们看来,这幅画一没内容,二没深意,就是个小男孩,什么都不代表,什么都不说明。
而且马奈画的时候非常快,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画法!
当时官方都不愿意收这幅作品,谁又想到百年之后,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。13 莫奈《日出•印象》
1873年 | 印象派
马蒙坦莫奈美术馆
《日出•印象》,满满都是明亮,温暖而幸福的色彩。从此, “印象派”横空出世。
他们被称作捕捉“光”和“色”的大师。
难道以前的画家就不画“光”和“色”吗?为什么《日出•印象》和前面几幅画大不一样?
也许孩子早就知道答案。这幅画看起来就像没画完一样。
是的,《日出•印象》不是在画室里几个月甚至几年雕琢出来的。
莫奈首先走出了画室,追光而作,一天一幅画,留住光的影子。
对莫奈来说,光就是色彩,就是生命。
14 莫奈《撑洋伞的女人》
1875年| 印象派
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画廊
画中的女人是莫奈一生的挚爱,他的第一任妻子卡米尔。旁边的男孩,是他们七岁的儿子。
阳光明媚的夏日,微风轻轻拂起卡米尔的长裙和面纱。
妈妈和孩子在山坡草地上散步,爸爸在坡下支起画板作画。多有爱的画面啊!
可惜的是,因为穷苦,卡米尔年纪轻轻就病死了。
莫奈从卡米尔的18岁,一直画到她生命最后一刻,并在她临终的那幅画上,留下签名中唯一的一颗爱心。
因为这份深深的爱意,卡米尔永远地活在了莫奈的画里。
15 莫奈《睡莲》组画 1918
1872年| 印象派
伦敦国立画廊、丢朗-吕厄画廊
真的是好喜欢莫奈的画,在多分享一幅。《睡莲》是莫奈最著名的系列组画。
他画的就是他家后院的池塘,年老的莫奈已经走不动了,但他仍然不肯放下画笔。
莫奈从74岁高龄开始画《睡莲》,持续12年一直画到去世,总共创作了181幅《睡莲》。
要知道他60岁就患了白内障濒临失明,你就可以想见,这位艺术家多么多么热爱画画。
和他年轻时的创作相比,《睡莲》用笔越来越粗犷,颜色越来越潇洒。
画面上仿佛每一处都那么吸引人,又都那么朦胧,仿佛是混沌初分的那一刻,神秘又诗意。
16 雷诺阿《红磨坊的舞会》
1876年 | 印象派
巴黎奥赛博物馆藏
雷诺阿是莫奈的好基友。红磨坊则是巴黎的热门地标。雷诺阿笔下的红磨坊,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,先生小姐们灿烂地笑着,多开心啊!
阳光从叶子的缝隙中,洒到每个人身上,留下点点光斑。
阳光的播撒带给人一种自然和喜悦,一切都那么美好。
雷诺阿笔下的人物,特别是他画的女孩子,都有一种幸福的状态,不用去想看不看得懂,只要静静地看,就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。
17 葛饰北斋《神奈川冲浪里》
1830年 | 浮世绘
日本
这幅画是日本最著名的画,没有之一。
江户时代的日本运输货物,经常靠小船。海上的风浪特别大,浪花卷起来比人还高。小船颠得不行,人们都吓得贴在船板上,不敢乱动。而白雪皑皑的富士山,依然静静矗立在远方。
画家葛饰北斋看到了这一幕,把它画了下来,就有了大名鼎鼎的《神奈川冲浪里》。
这幅画所代表的日本浮世绘艺术,是一种版画艺术,可以无限次复制。
所以虽然这幅画原作已经不存在了,但一点不影响他远传欧洲,深深影响印象派的画家们。
18 梵高《星夜》
1889年 | 后印象派
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
前面说印象派深受日本浮世绘影响,代表就是这幅梵高的《星夜》。
是不是有点像?后世还有好多人把两幅画拼在一起。
梵高的画,陈丹青说有一种可爱的“憨”。
这个27岁才开始学画的天才,一生受尽贫穷、孤独和痛苦。
37岁梵高举枪自尽,他生前只卖出了一幅画,死后却每一笔都价值连城。
在这幅《星夜》里,他大胆的笔触,描绘出运动的星空,可以激发出孩子们无穷尽的想象力。
19 梵高《向日葵》
1889年 | 后印象派
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等
命运的无情,没有吞噬掉梵高对艺术的热情。
梵高的《向日葵》最能表现这一点,浓烈的黄色,像一团火,迎着太阳去燃烧自己,多么热烈奔放。
梵高一生共创作了11幅向日葵,他给高更写信:“我的心是属于向日葵的。”
“我现在正以马赛人吃蒸鱼的热情拼命画画——当你听到我画的是一些高贵的向日葵的时候,会不会感到惊讶呢?”
画家的热情,透过画传递给孩子们。当他们遇到挫折,这股热情会帮助他们,这就是艺术的力量。
20 塞尚《玩纸牌者》
1893年 | 后印象派
私人收藏
2012年,这幅《玩纸牌者》卖出了2.5亿元的天价。
这幅画是后印象派三座大山之一——保罗•赛尚的代表作。
赛尚的画风不怎么受世人喜欢,却特别受到同行的推崇,被称为“现代艺术之父”。
《玩纸牌者》中,一片片色彩构成了人物、桌子,酒瓶。
画中两个人面无表情,桌上一毛钱都没有,人家没有赌博哦!酒瓶子还泛着反光,说明两个人也没喝酒。真是认真打牌的好青年啊!
要是把他们手里的纸牌换成手机,简直毫无违和感。
21 修拉《大碗岛上的星期天下午》
1886年 | 点彩派(新印象派)
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
画家修拉,一生的调色盘上只有三种颜色。
不信?仔细看这幅画,这幅画是由上万个红、黄、蓝的点构成的。
原来,修拉发现,保持色彩本身的颜色,用纯色点进行交错排列,当我们站远了再看过去,眼睛会自动进行视觉混合,就能看到一种新的色彩。
红与蓝,一个挨着一个的色点,眼睛的魔法就会把它准确地变成紫色。
修拉用自己的调色板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点彩画,也创造出最鲜艳的色彩。
19世纪的点彩大师,有没有给孩子们的涂鸦一点灵感和创意呢?
22 高更
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什么?我们到哪里去?》
1897年 | 后印象派
美国波士顿美术馆
后印象派三座大山,梵高、赛尚,再就是梵高的好基友高更了。
高更本人也是个传奇boy,不仅和梵高有一段血泪故事,还被英国大作家毛姆写成了名小说《月亮与六便士》,有机会也可以和孩子们讲一讲。
高更自己说这幅《我们从哪里来?我们是什么?我们到哪里去?》“远远超过所有以前的作品”。
看名字就知道,这幅画是画家对哲学的思考。当时他贫病交加,喝下毒药却被人救活。就在这样的时刻,画家以极大的热情完成了这幅画。看画时,不妨和孩子一起探讨画名中提出的问题。
23 爱德华•蒙克《呐喊》
1893年 | 表现主义
挪威国家艺术馆等
天空中,红、黄、橙色的烈焰,像是要着火了一样。
下面站着一个人,光秃秃的脑袋就像头骨,整个身体被拉成波浪形,像要融入身后的急流。他因为害怕而瞪大了眼睛,嘴里发出了吓人的尖叫!
整个画面都弥漫着一股恐惧和焦虑。整幅画情绪饱满,不管是专业的艺术家,还是普通小白,都能在看画的一瞬间感同身受。
这就是挪威艺术家爱德华•蒙克的《呐喊》。这幅画也有四个版本,其中粉彩木板画12分钟就卖出了1亿2千万美元。
24 克拉姆斯柯依《无名女郎》
1883年 | 巡回展览画派
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
克拉姆斯柯依是 “巡回展览画派”的领袖。
你是不是想问,难道这个画派成立就是为了到处展览吗?
是的,你猜对了!战斗民族的脑洞大不大!
当时血气方刚的小克,不满贵族垄断艺术,带领一帮学生自己搞展览。
这幅小克的名作《无名女郎》,就像画名一样,给人无尽的想象。
这个高冷的小姐姐,她的毛皮大衣、手镯、甚至帽子上的羽毛和佩戴的领结,都那么精致。
她眼神中透露出来的傲气、尊贵、刚毅,那肯定不是一般的“女郎”,妥妥的“女神”啊。25 列宾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
1870年 | 巡回展览画派
圣彼得堡俄罗斯国立美术馆
列宾被小克的巡回展览协会感动,也交了份子钱入了会。
列兵最有名的作品,就是这幅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,在中国这幅画也是家喻户晓。
列宾来自底层,对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非常熟悉。画中的景象就是他亲眼所见。当时他只有27岁,他没想到,纤夫们的生活比他印象中的还要惨,创作激情一下被激发出来。
画中,被酷晒的河岸上,11位饱经风霜的纤夫,有老有少,个个衣衫褴褛面容憔悴,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,多么令人同情!
26 毕加索《梦》
1932年 | 立体主义
私人收藏
同样是艺术家,梵高是穷死的,毕加索是富死的。
当今世界最贵的名画,他一个人就占了三幅,比如这幅《梦》。
毕加索的抽象画,常常让人有一种“什么鬼?这也是画?”的奇妙感觉。
他彻底解构二维平面里的事物,重新组合,在一个画面里能看到女人的正脸和侧脸,这就是立体主义。
这幅画中的少女只有17岁,是47岁的毕加索的热恋情人和专职模特。
《梦》色彩鲜明,人物简单,线条和色彩自由结合。对孩子们来说,是他的画里比较好懂的。
27 亨利•马蒂斯《红色的餐桌》
1908年 | 野兽派
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米塔日博物馆
“野兽派”笔法粗放、直率,鲜艳浓重的色彩直击内心。
这幅《红色的餐桌》就是代表。画中其实没有画出餐桌的线条,而是用色彩和藤蔓花纹,建立出空间幻觉。
虽然隶属“野兽派“,但其实作者马蒂斯,是个和蔼亲切的老人,对名利毫无野心。性格和同时代的毕加索完全不一样。
马蒂斯的画,虽然色彩那么有冲击力,但总给人一种平衡、宁静的感觉。
之前为大家推荐的世界上最棒的8部艺术纪录片中的《现代艺术大师》,有更多这位可爱艺术家的故事。
28 达利《永恒的记忆》
1931年 | 超现实主义
美国纽约现代美术馆
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,还是个三人组。毕加索,马蒂斯,还有就是达利。
达利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这幅《永恒的记忆》。
达利有一个哥哥,名字跟他一样。哥哥死了,所以达利好像代替他活着一样。
他的画,就好像都在梦境里似的。
你看这幅画,好像在海滩上,但是又出现了一个桌角。
还有达利的独特标志——软掉的时钟。
这些不可能出现在一起的事物,在达利的梦境里汇聚,这就是“超现实主义”。
29 康定斯基《黄•红•蓝》
1930年 | 抽象主义
法国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
毕加索们画的至少还能看出来是啥,这位康定斯基的画,真的是……酷毙了。
康爷认为,世界的本质是色彩和形式的和谐,他画的是规律、真理、灵魂,而不仅仅是肉眼看得见的东西。
是的,什么立体派、野兽派统统过时了,他玩的是“抽象主义”。
康爷怕咱看不懂,还出了一系列的书,《论艺术的精神》、《关于形式问题》、《论点线面》……
康爷特别推崇像儿童一样画画,什么?你家娃儿也师从这一画派?那就让他尽情地画吧!
30 安迪沃霍尔《玛丽莲•梦露》
1962年 | 波普艺术
私人收藏
哪怕是一卷卫生纸,只要盖上安迪沃霍尔的戳,立刻就时髦起来!
沃霍尔把那些大众传媒里的图像,可口可乐瓶子、玛丽莲•梦露等,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,形成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。
他所有作品都是印刷的,几乎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。
在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,他的作品给人一种冷漠、空虚、疏离的感觉。
当然,对孩子们来说,安迪沃霍尔更多的像个时髦精。
有什么要紧呢?在他眼里,觉得美就行了。
- 上一篇:大师伦勃朗高清油画作品欣赏 下一篇:伦勃朗全集之 269张经典高清油画作品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