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奔马图》里的民族情结
《奔马图》 徐悲鸿 当代
徐悲鸿(1895年7月19日~1953年9月26日),生于中国江苏省宜兴屺亭桥。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,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,前驱式的美术教育家。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,历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职。
徐悲鸿擅长中国画,油画,尤精素描。他的画作满含激情,技巧极高。所作国画彩墨浑成,尤以奔马享名于世,奔马最能反映徐悲鸿个性,表达他思想感情。他的绘画创作坚持“师法造化,寻求真理”的原则。
徐悲鸿先生是推动中国画继承、发展和传播的美术教育家,更是将自己的艺术、个人的生活、工作、社会交往与影响,甚至生命,与国家、民族的利益、荣辱相互结合、紧密联系、融为一体的文化斗士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。
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,显出"踯躅回顾,萧然寡俦"之态。至抗战爆发后,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,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,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,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此《奔马图》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。此时,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,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,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,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,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。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,长沙为日寇所占,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,心急如焚。他连夜画出《奔马图》以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。
马是徐悲鸿绘画的标志性题材,他笔下的马千姿百态,充满着激情和活力。并且他的奔马往往因时因事有感而作,激情寓于笔墨间,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。
在此幅画中,徐悲鸿运用饱含奔放的墨色勾勒头、颈、胸、腿等大转折部位,并以干笔扫出鬃尾,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。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,有如钢刀,力透纸背,而腹部、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,富于动感。整体上看,画面前大后小,透视感较强,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,似乎要冲破画面。
画中的马肌肉强健,腹部圆实,头略向右倾,鼻孔略大。这匹马正腾空而起,昂首奋蹄,鬃毛飞扬,精神抖擞,意气风发,让人热血沸腾。作者只寥寥几笔,就使这匹马有形有体,刚劲有力。作者用浓墨来体现鬃毛的厚密,用淡墨枯笔扫出其飞扬之势。
该画中,采用了西方绘画中体与面、明与暗分块造型的方法,同时吸收传统没骨法,结合线描技法,纵情挥洒,独具一格。马的头顶、胸部、马蹄、臀部留白,有强烈的光影效果。腹部阴影处,用墨比较淡,显示出了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质感。这幅《奔马图》能让人感受到马呼出的热气、滚烫的体温,甚至淋漓的汗水。它强健的生命力正是抵抗侵略的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- 上一篇:《写生珍禽图》看千年前中国画家如何教孩子写生 下一篇:《游春图》之后始有山水图